IC Markets 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27日電 題:《萬喆:高考志愿改革史也是思想發展史》

作者 萬喆(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一年一度的高考報志愿時段又來臨了。

報志愿變得愈加重要

總體而言,高考的錄取率已經相當高。根據教育部數據,2018年,高考錄取人數超過790萬人,實際錄取率爲81.13%。而且,全國多個省市實際錄取率超過90%,既包括上海、江蘇等發達地區,也包括海南、內蒙古等相對不發達地區,考不上大學的已經是少數人。

這當然要“歸功於”擴招。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就在這一年,高考實際錄取率從前一年的34%飛躍至56%。

1999年的擴招,是基於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擴大普通高校本專科院校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然而,世易時移,當年作爲“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現在如同“過江之鯽”。如果說過去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么能夠過得了獨木橋的人,至少是抵達了幸福的彼岸。而現在“橋”是容得下千軍萬馬了,可是過了橋卻發現,大浪淘沙才剛剛开始。

報志愿,更加成爲高考中重要的一部分。

IC Markets 考前報志愿or考後報志愿?這是個問題

報志愿不是件小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1994年及以前,高考志愿信息採集基本處於紙質採集階段。在此期間,爲解決招生供需失衡問題,教育部1980年起實施預考制,即考前預選,進行人才分流。實施預考後,志愿出現不均衡的矛盾,因此採取了批次設置和志愿調劑作爲調節考生及學校供需平衡的手段。1995年以後,進入了光電採集階段,借助計算機,以機讀形式完成短時間內的信息採集。2009年至今,主要基於網絡平台實現志愿信息採集。

對於個人而言,主要經歷了三種志愿填報模式。一種是“考前填報”,一種是“考後估分填報”,另一種是“考後知分填報”。顧名思義,一種是還沒有參加考試,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夠考得怎么樣就報志愿,一種是考完了自己估計分數報志愿,另一種是清楚知道自己的分數報志愿。

究竟應該採取哪種報志愿形式?一度爭論異常激烈。尤其是,究竟是應該在考前、還是考後報?

一部分人,尤其是考生們,認爲考前填報志愿,存在着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如若考試時發生偏差“失手”,沒有達到平時水准,則容易“一步錯步步錯”,一些優秀學生沒有考出特別高分,則連應該能夠上的較好大學也上不了;另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政策制定者等,則認爲真正的“高分考生”受影響較小,他們一般估計准確。反而考後知分填報的機制存在缺陷,比如有的人平時成績一般,這次考得好,就能上好大學,投機激勵傾向明顯。

盡管爭論激烈且持續多年,知分填報志愿最終成爲目前招生採用的方式。

梯度志愿or平行志愿?這也是個問題

然而,無論是考前填報還是考後填報,“高分低就”、“高分落榜”等現象依然難以根除。因爲,“報志愿”過程中還存在投檔方式的問題。

198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根據考生志愿、按比例投檔”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志愿優先”模式,也叫“梯度志愿”模式。其志愿設置爲:“第一志愿,第二志愿,……”,通過考生檔案多輪次的循環,達到分流效果。招生院校先招第一志愿者,當第一志愿上线人數不足時才能啓動下一輪次篩選,若名額錄滿,第二志愿以及後續志愿報考的考生即便分數再高也不能取得投檔機會。可想而知,按照這種模式,有的考生可能離清華北大只差毫釐,但因落榜清北,則連較好的大學也無法進入。在考前報志愿時代,這種情況尤爲突出,其匹配結果難言公平。

2008年,教育部在全國推廣已經試點多年的“位次優先,遵循志愿”的模式,即“平行志愿”模式。平行志愿是同一志愿序號中設置若幹個同等志愿,其間不存在級差順序。平行志愿即以分數爲標准,投檔時省級教育考試院的投檔系統將所有考生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分數最高的考生將首先獲得投檔資格,進入他所填報的第一志愿的院校,之後考慮分數排在第二位的考生,如果他的第一志愿並非此院校,且其還有空余名額,他將被投檔進入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院校已完成招生,他將被順次投檔進入第二志愿院校。

也有個別省份還實施過“實時動態志愿”模式,即考生通過網絡即時地看到志愿高校所有考生成績信息,從而達到精確填報志愿。“一檔多投”模式也被試點過。

“平行模式”成爲當前高考志愿的主要模式。

還要進一步優化細化的報志愿系統

在目前的平行志愿填報機制下,省級教育考試院把符合提檔线的考生投檔進院校,只看考生的院校志愿,而不看專業志愿。院校接收到考生檔案後,再根據本校各專業計劃數和考生情況分配專業。此時,仍然會發生新一輪“匹配”,而有些考生可能面臨專業調劑,從而發生“學非所愿”的煩惱。

“調劑專業”對學生的影響性有多大?一些研究表明,調劑志愿錄取的大學生在入學後會出現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適應性問題。北京大學對17所北京市高校大學生追蹤調查的一項研究發現,調劑志愿錄取的學生在大一的專業排名要顯著低於其他方式錄取的學生,然而,在大四時,調劑學生的專業排名在前50%的比例與其他學生難分伯仲。從專業錄取方式與平均成績的關系來看,第一志愿錄取的學生在大一時的平均成績高於其他學生,但在大二至大四,第二志愿和調劑志愿錄取學生的平均成績均逐漸超越第一志愿錄取的學生。從畢業去向看,調劑志愿錄取的學生繼續深造的意愿最低,但在大四確定工作的學生中,調劑志愿錄取學生的起薪水平最高。

不管“調劑專業”對考生的影響如何,2017年,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开始探索實施“專業+院校”的志愿填報模式。

區別於以往高考招生中考生先選定院校志愿,再從志愿院校所設專業中選定專業志愿的模式,浙江和上海均採取了“平行到專業”的做法。從數量上來看,考生可以填報的本科批次志愿大幅增加。投檔時由省級教育考試院按考生志愿將其直接投檔至某院校的某個具體專業,院校不再對考生進行分專業分配。

考生的選擇權下沉到了具體專業上,自主選擇權極大增加。

高考志愿史中的思想發展史

高考志愿發展史,絕不只是技術發展史、經濟發展史,也是思想發展史。

對於報志愿應該在“考前”還是“考後”,爭論多年。其中糾結,竟然在於不應主張“投機”性。殊不知,因志愿填報不當,高分低取、高分落榜的現象屢見不鮮,完全是由於配置系統不夠公平引起的。尤其在那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年代,莘莘學子們已經用盡全力,即使有人會比平時考得好一些,也不能將其定義爲“投機”。

在採取了知分報考和平行志愿後,應該說,公平性得到了極大提升。但也不乏有人說,平行志愿並未減少低分考生的博弈,而且平行志愿部分限制了高校選擇權,高校面臨生源分層。

的確,對於考生而言,平行志愿拓寬了他們的選擇面,使有效志愿增加,降低了考生志愿“撞車”的幾率。對於學校而言,由“順序志愿”到“平行志愿”,過去因爲“囚徒困境”產生的“大小年”現象基本消失了,錄取线不再“忽高忽低”。好學校招高分學生,差一些的學校招分數差一些的學生成爲大勢所趨。

IC Markets 但這不正是高考公平競爭的意義么?好的學生應該積極努力,積極努力的人應該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好的學校也應該積極努力,做得好才能夠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

後記

人們都說,高考改變了中國,高考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因爲高考背後的基礎其實是公平競爭,是思想解放。

高考無疑體現了對人才的重視和以人爲本的思維。但更重要的是,對人才應該怎么重視,以人爲本應該如何踐行?給人才一個更自由的環境、更寬闊的天空、更豐富的選擇,恐怕是終極答案。

幾十年高考志愿的改革,背後的思維,可能體現的正是中國走向“市場化”進程中的種種疑慮、突破、進展、思考。

一群學子通過高考,邁上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的,從這裏,我們就應該讓他們看到,市場化的重要性。市場化對每一個個體而言,都意味着最多的選擇和最大的機會。(中新經緯APP)

萬喆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