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TM富拓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28日電 題:《萬喆:楊超越與“分化”困境》

作者 萬喆(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很多人在問,中國經濟究竟怎么樣?中國經濟究竟怎么樣,是一個綜合命題,以中國和中國經濟如此大的體量,及其所處的復雜內外壓力,很難直截了當就說出一個“好”或“不好”完事。

不過,復雜難懂的經濟數據,或會匯集成一些“圖景”,在社會民情中體現出來。因此,注意一些“身邊事”,未始不是獲取經濟信息的一種方式。

社會現象之所以能夠成爲“現象級”事件,無不是背後有一定普遍性規律存在,其中不少,應當用經濟來解釋。

道德譴責,可以治標,但經濟邏輯,可以治本。

一、楊超越與“分化”困境

2018年,楊超越是個熱門詞。她橫空出世,成爲熱搜榜上的常客。與此同時,她也成了表情包世界裏的常駐大神。

說是“大神”,一點也不誇張,因爲她的出現,往往伴隨着一幅強大而神祕的光芒萬丈背景,號稱“錦鯉”,說是能夠“拜一拜,不會失敗”。

开頭幾乎都一樣,一個選拔青春少女組合的真人秀節目。當然,這個真人秀更傾向於結合日本、韓國的所謂“偶像養成”模式,經過共同成長和層層選拔,讓大衆把自己的“愛豆”送上“C位”。

“偶像”的“養成”主要包括各種唱歌跳舞等專業素質培訓,因此,“唱跳俱佳”是“偶像”被選拔出道的“明規則”和“硬槓槓”。

盡管大多數的選秀節目都免不了要把“煽情”作爲重點手段,選手們都會從頭到尾哭得死去活來地講述自己的夢想與現實間的巨大鴻溝,然後在末尾涕泗橫流的加上一句“請你們支持我”,以引發觀衆的強烈共鳴和共情。

不過,通常而言,在“選秀”的早期“海選”或“初賽”時,可能會有一些“奇葩”選手博得關注,但到了後期,選手實力還是頗爲重要的。

楊超越妹子的“超越”現實之處就在於,她實在是唱跳俱不佳,無論經過幾輪培訓集訓,訓練結果都只能以她、教練團和觀衆三位一體的崩潰爲終止符。但是,她仍然穿越過層層藩籬,每一次都被選拔成功,直至最終!

盡管罵聲不絕,盡管爭議極大,盡管大家都抱着“看不懂”的心態“看不起”只會“劃水”的楊超越,可事實是,很多的人實實在在選擇了她。

這是怎么回事?

表面上看,有人認爲這是一個“惡趣味”陷阱,妥妥的“不選最好的,就選最差的”逆淘汰大衆心理。但是,與五星級酒店事件一樣,或者不能只是一個道德大棒就可解釋的。

究其根源,不如看看“分化”困境?

二、消費分化、財富分化以及更多

2018年也非常熱門的一個爭論是,現在究竟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

我認爲,“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未始不能在社會中同時出現,這是一場“消費分化”。

FXTM富拓 看看這場青春美少女養成選拔秀,未嘗不處處透露着這種信息。

與楊超越一起“愛打拼”的,還有其他美少女小夥伴們,其中一位同樣一路過關斬將晉級到最後的姑娘叫吳宣儀。比賽當中,吳宣儀和楊超越貌似還是真人秀中的好朋友。楊超越生日時,吳宣儀表示:“你想要啥就送啥。”

吳宣儀確實有這個底氣,按照網上的“科普”,吳宣儀一身名牌大概價值十幾萬,一雙襪子官網價格1600元,楊超越的穿着則幾乎單品都在50元以下,吳宣儀一雙襪子可以买楊超越一身“行頭”幾十套。

僅僅就此而言,這是個“消費分化”。

但這仍然不夠。

吳宣儀是有一定經濟實力,這無可厚非,她的父母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想必也殊爲不易。關鍵是,她還很美貌,她基礎更加好,她也很努力,她待人接物也很好。

FXTM富拓 相形之下,楊超越很美貌,她也很努力,可是她基礎確實差,她對待困難和與人交往的水平也相形見絀。

所以,消費分化背後,可能有收入和財富的分化,收入與財富分化背後,則發生了更多、更深刻的分化。

當王思聰說,楊超越的勝利是選秀公平的恥辱。他本身也沒有錯。

但我們更應該去看的可能是,這世界上還有很多的“憑實力單身的死肥宅”王建國們。而他們喜歡楊超越,或不應簡單地認爲是因爲對“庸俗”甚至“惡俗”的共情,而是對於“我也很努力了但是努力也是無能爲力”的共情。

養成遊戲本身就着重於屏幕內外的共同性。選擇吳宣儀的人,贊同、向往吳宣儀的生活,選擇楊超越的人,也同樣。

當代的王思聰們,不止有錢,還有名校經歷、豐富閱歷、商業頭腦、且自帶流量,面對他們,王建國們拍死二十匹馬能不能夠追得上?而且,他們可能也負擔不起二十匹馬。

所以,他們選楊超越。

三、破碎的美國夢與蓋茨比曲线

經濟學當中有一條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线(The Great Gatsby Curve),由前兩天剛剛自殺身亡的美國經濟學家Alan Krueger提出。曲线名稱來源於著名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

只是,蓋茨比其實很沒有什么了不起。窮小子奮力打拼,以爲能夠獲得成功、獲取芳心,盡管有過短暫成功,卻最終難以逃脫命運,反倒誤了卿卿性命。“美國夢”就此破碎。

蓋茨比曲线是一根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线,用以說明高度不平等的國家具有較低的代際流動性。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刻畫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社會,上層社會紙醉金迷,下層人民缺乏晉升渠道。然而,到了今天,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說法是,半個世紀以來,位於頂部0.1%的富人掌握了美國社會20%的財富,接下來9.9%的人掌握了約60%的財富。

如果你的財富處在中間,想要達到頂級10%的水平,在1963年,你需要讓你的財富翻倍6次;到2016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5次。普通人想要“逆襲”的難度是越來越大而非相反。

比如說,吳宣儀們可能從3歲就練芭蕾、5歲學馬術、10歲周遊世界、15歲定個規劃要圓明星夢於是請來專業聲樂老師; 楊超越們可能3歲就沒再見媽媽、5歲後一年見一次爸爸、10歲發現上課像天書、15歲輟學。再過幾年,吳宣儀們爲了圓明星夢,楊超越們爲了盒飯夢站在同一個舞台上。

這個時候再談“公平”,就有了多重意味。

四、又談“滯漲”

階層固化會帶來社會的動蕩,從今天的美國可以看到。

2008年金融危機後,大家一致認爲金融創新帶來的泡沫是罪魁禍首。然而,在復蘇的過程中,大家發現,那些被認爲制造泡沫從中受益卻害慘大家的人仍然在從中受益。所以,特別愛強調“unfair”的特朗普勝選。

所謂民粹主義盛行,其實是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反復受到質疑,同時,所有階層的獲得感都會下降。

這時,社會很容易“擦槍走火”,大家互相指責,窮人認爲富人“你富是因爲你奸”,富人認爲窮人“你窮是因爲你懶”。

於是,人人呼籲變革,但任何實質性的變革措施都難以推行,人人變得焦慮,族群和階層撕裂愈發嚴重。法國的“黃背心”運動、英國的“脫歐”(還是不脫)亦都是表現。

當然,中國並沒有陷入階層固化,中國社會的韌性還是很強的。但以史爲鑑、以現實爲鑑,還是值得警覺。

美國的階層固化問題形成原因中,自然而然的“頭部效應”固然重要,但貨幣政策和資產泡沫帶來的影響也功不可沒。

比如滯漲問題,其形成邏輯也是階層分化的重要推手。當貨幣政策寬松,金融衍生品橫流,資產泡沫高企,勞動力帶來的收益與資本收益完全無法比擬,創新力勢必變得低下,經濟動力會弱化,因資產帶來的收益致使收入分化加大,甚至呈幾何倍數地拉开差距。

而在應該出清的時候,政府們都傾向於使用“直升機撒錢”“紓困”,不斷“熨平”周期性的波動,導致資產收益幾乎總是在膨脹或通往膨脹的路上,勞動力收益則越來越力不從心,不值一提。

衆所周知,通貨膨脹會使流動性加速,而通貨緊縮會使流動性降低,當類似滯漲形式出現,富人和窮人變得更愛花錢和更無錢可花,於是財富進一步分化。

“庫茲涅茨曲线”與“蓋茨比曲线”,超越還是疊加。

楊超越的故事,有一個看似不平淡其實很平淡的开頭,在選秀中走上舞台,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少女,變身爲全民偶像。

盡管選秀本身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娛樂性,本就是個機會主義的產物,但總體而言,也就是那么“三板斧”,轟轟烈烈之中,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然而,楊超越的故事注定要“超越”平凡的現實些,顯得幾乎有點魔幻。這種“魔幻”,並不缺乏堅實的大背景。即使以楊超越妹子所處的娛樂圈而言,上述規律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方面,即使是明星這個行業,代際傳承特徵也越來越明顯。相較而言,上世紀大紅大紫的藝人們,往往都出身貧寒低微,港星如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等,21世紀初的藝人也大多如此,不少人都是燒鍋爐、搬磚出身。但近些年來,星二代或者有相關關系的藝人明顯佔據了更好機會,真正“素人”出道可能顯著下降。

另一方面,資本對藝人的助推和打造能力非常強大。尤其是貨幣寬松的時候,流量明星的資本融合與資源整合相關性相當明顯。

而且,藝人們與資本緊密結合,又借助所謂“IP”等概念炒作進一步在資本市場上攫金。一時間,各種“天價”收入密集出籠。社會也密集討論了一波收入分配究竟是否“公平”。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提出的“庫茲涅茨曲线”認爲,“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爲: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的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逐漸縮小,形似顛倒過來的U。”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中國正處在倒U的近頂部階段,收入分配差距未來會逐漸縮小。不過,也應當警惕。

後記

楊超越從一條“鮎魚”變成“錦鯉”,顯現出社會的分化。她能夠站在“C位”,背後卻有“滯漲”的影子。

很多人都認爲楊超越是個“loser”,喜歡她的一定都是王建國那樣的“loser”。他們不知道,楊超越很紅,是的,王建國其實也很紅的。所謂“紅”,就是一種現象級事件。“現象級”的意思是,他或許愛哭或許“喪”,但這不是他紅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太多人和他一樣。

楊超越不是一個“loser”,她在另一檔節目中被問到這樣離家打拼是不是要付出代價,她回答:“什么代價不代價的,我都沒計較過這事。這不是你該承受的嗎?人活着哪有不累的,累就累點,你不成名你也累,你工地上幹活不累嗎。只要是努力活着,想要自己過得更好的人,沒有人不累,沒有人不付出過汗水。”

就像是王建國也不是一個“loser”,他因爲窮和醜所以想盡辦法逗姑娘高興以獲得姑娘們的青睞,雖然最後還是沒有贏得姑娘,但是他獲得了靠逗人爲生的工作。

這是我所說的社會韌性。(中新經緯APP)

萬喆

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