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Markets   編者按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落地,綱要突出科技引領,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業中心定爲重要方向。灣區各政府和創新創業企業皆已在行動中,爲一探這個世界級城市群,證券時報聯合人民日報、人民網(603000)推出“走進大灣區”系列報道,帶你走進灣區城市,讀懂各地的發展。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這句話曾經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東莞的城市形象。作爲國際制造業名城,東莞曾貢獻了全球30%的玩具、20%的毛衣、10%的運動鞋、10%的眼鏡,十多種IT產品佔據國際市場10%-30%的份額。然而,受金融風暴等因素影響,這個依靠“三來一補”起家的世界工廠也曾一度失色。

  在陣痛中,東莞不彷徨、不等待。通過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和改革攻堅等一系列持續有力的舉措,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東莞不僅在制造業上取得了總量、質量的巨大提升,在城市功能和社會發展上也躍上了新台階,東莞正迎來再一次的全面飛躍。

  在這片246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東莞取得了矚目的發展成果: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8200億元、人均GDP達到9.89萬元,稅收總額達到2263億元,進出口總額突破1.3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五,規上工業企業超過1萬家,數量排名廣東省第1,市場主體超過115萬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9萬元,全球每4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

  在當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作爲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東莞正迎來更好的區位優勢、更優的开放環境和更充分的要素流動。東莞深刻領會中央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全市上下正在緊鑼密鼓地組織實施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各項工作。

  近日,由人民日報廣東分社、人民網廣東頻道和證券時報組成的“人民日報灣區行”採訪團走進東莞。人民日報廣東分社社長劉磊、副社長吳冰和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專訪了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梁維東回顧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東莞發生的變遷和取得的成就,全面闡述了東莞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理念。改革开放是廣東的第一次創業,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則是廣東的第二次創業。

  梁維東表示,東莞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對廣東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重大機遇,舉全市之力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助力大灣區建設成爲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並以此牽引帶動東莞全局工作,努力爭當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排頭兵。

  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右)接受人民日報廣東分社社長劉磊等人民日報系採訪團隊的採訪 (宋春雨/攝)

  東莞模式:從農業大縣到先進制造之城

  人民日報、證券時報:經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東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梁維東:經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東莞已經從一個農業縣發展爲一個現代制造業集聚的新城,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城市、產業還是社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央媒體在採訪東莞的時候,曾經把東莞的發展總結爲“東莞模式”。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推動東莞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從結構上全面優化了東莞的城市內涵。外界對東莞印象,也從“三來一補”,轉變爲“制造東莞”“智造東莞”。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莞致力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战略、推動制造業自動化智能化轉型、促進加工貿易向“雙自”轉型,初步形成了以創新爲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貫徹新發展理念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從經濟發展方式來看,原來東莞的加工貿易佔到整個外貿業的98%,現在則是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各佔40%以上,而且加工貿易已經大幅轉型,如今的加工貿易不代表落後,而是代表一種貿易方式,國際先進產能的分工都在這裏聚集;從內外資結構來看,原來基本上是外資獨大,現在民營和外資在制造業領域平分秋色,稅收上民營企業佔比60%;從制造業的先進性來看,2018年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佔比分別提高到52.3%和38.9%;從創新驅動來看,散裂中子源項目已通過驗收,並聚集了大批高端科學家和研發機構,全市R&D投入佔比達2.55%,高新技術企業自2015年呈倍增的高速增長態勢,2018年達5798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圖爲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接受採訪 (宋春雨/攝)

  人民日報、證券時報:粵港澳大灣區战略的提出,給東莞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梁維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战略。總書記強調要把大灣區建設作爲廣東改革开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省委提出要堅決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把大灣區建設擺在重中之重位置,以珠三角爲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最大的機遇就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灣區建設,爲東莞進入更高平台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創造了重大機遇。

  第一,這是東莞進入更高平台發展的重大機遇。經過改革开放40年的發展,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東莞的一些指標還是挺不錯的,比如我們的外貿總量,連續16年排在全國第五位;2018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3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五位、珠三角第二位;外貿綜合競爭力連續兩年在海關總署“外貿百強城”榜單名列全國第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來後,既給了我們東莞良好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要求,我們不能只滿足於跟周邊城市、國內城市對比,更要對標國際上更高更好的地區,把大灣區“9+2”城市群看成一個整體,把我們東莞的優勢作爲其中一部分充分彰顯出來,更好地去參與國際競爭和發展。

  第二,這是東莞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重大機遇。目前,東莞已經進入了城市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近年來,我們着力推動美麗東莞建設,實施城市品質三年提升計劃,城市品質提升邁出了堅實步伐。但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要求相比,與廣深港澳等先進城市相比,在城市品質、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服務,以及受城市品質影響的高端資源集聚能力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們認爲,未來的競爭,將是城市品質和內涵的競爭。東莞要以大灣區建設爲契機,以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化標准,抓緊推動城市品質內涵全方位提升,形成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適應的城市發展格局。

  第三,這是東莞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的重大機遇。東莞是國際制造名城,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制造重鎮。經過多年的發展,東莞已基本形成了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智能手機產業發展較快,全球每4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華爲、OPPO、vivo手機出貨量均進入全球前六、全國前三。在大灣區裏面,東莞區位優勢明顯,一方面有來自深圳極強的創新能力、優秀的人才集聚和先進技術,另一方面有來自香港金融服務業的支持,還有華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廣州爲我們輸送人才。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如何強化先進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就需要全面謀劃和布局。我們將切實加強與香港、澳門及珠三角城市的聯系與合作,與港澳、廣深形成錯位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推動制造業向高端高新發展(000628),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的核心引擎。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出來以後,我們在東莞、香港,以及到歐洲辦推介會時都感受到,國內外人士對東莞這片大灣區沃土的認知和共識越來越強勁,現在一大批先進制造業項目、現代服務業項目都競相進入東莞。

  東莞思路: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

  人民日報、證券時報:對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東莞有怎樣的規劃和部署來對接大灣區的發展?

  梁維東:習近平總書記用“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寓意廣東新時代改革开放的“綱”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省委強調要全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豐富內涵,擔當起重要責任主體的職責,更多地從港澳工作需要出發,更多地從爲全國改革發展提供支撐出發,更多地從建設參與國際合作新平台出發,站在全局高度推進大灣區建設。通過深入學習領悟,我們將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深度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廣東所能”,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爲牽引,把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战略部署和價值追求,通過全面強化執行力,聚焦關鍵領域狠抓突破,大力實施好城市品質提升、發展空間拓展、產業體系升級、基層基礎強化、民生福祉增進、重點改革突破“六大工程”,打造制造特色鮮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努力爲把大灣區建設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應有貢獻。對接大灣區發展,東莞將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推動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順暢流動,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我們將積極融入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布局,主動對接高鐵和城際軌道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東莞地鐵1號线建設,積極對接周邊城市地鐵網絡,加快跨珠江口通道建設和國省道升級改造,推動實現與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內點對點通達。

  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協同合作。我們將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和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爲契機,構建源頭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成果轉化體系和企業培育體系,全面加強創新能力开放合作。特別是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規劃建設中子科學城,加強基礎研究國際合作,聯合大灣區科技力量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充分利用大灣區澎湃的創新力量和豐富的市場機遇,推動港澳青年來莞創新創業。

  三是推動重大發展平台建設。發揮重點發展平台的引領帶動和試點示範作用,率先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典範。特別是推動濱海灣新區建立健全與香港合作开發機制,爭取納入國家更高發展平台,建設粵港澳協同發展先導區;增強松山湖高新區的創新引領和輻射帶動功能,依托中子科學城參與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松山湖建設成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

  四是推動城市品質內涵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東莞是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全力以赴。東莞有着良好生態本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升。近年來,我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战略,推動“美麗東莞”建設和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市品質持續提升。下來,我們將對標廣深港澳等先進城市,推動生態環境共同治理,着力提升城市精細化水平,推動城市品質內涵更上一個台階。

  五是推動產業合作升級。東莞與廣深港澳等城市在產業合作方面有深厚淵源,比如東莞共有港資企業超過7000家。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產業務實合作。一方面,面向全球實施新一輪產業招商,大力招引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等現代產業形態,同時大力推動企業高質量倍增,與廣深港共同構築配套完善的現代經濟體系。另一方面,攜手廣深港共同开拓國內外市場。特別是充分發揮香港對外貿易聯系廣泛的作用,積極探索莞港共同拓展國內外市場新模式。強力推進城市更新,加快落後產能有序退出,爲優質產業資源導入提供空間支撐。

  六是推動軟環境對接提升。軟環境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开放向規則等制度型开放轉變,堅持不懈提升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品質,推動東莞成爲全國行政效率最高、營商環境最優、企業和群衆獲得感最強的城市之一。對標廣深港澳,全力構建涵蓋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等高品質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優化港澳青年在莞就業創業環境,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切實增強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報系採訪團成員在東莞市博物館前合影 (宋春雨/攝)

  人民日報、證券時報:按照“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整體思路,東莞具體將有哪些舉措?

  梁維東:在上述大背景下,東莞將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大力實施好城市品質提升、發展空間拓展、產業體系升級、基層基礎強化、民生福祉增進、重點改革突破“六大工程”。

IC Markets   一是實施城市品質提升工程。在污染防治攻堅战,特別是水和大氣治理方面,我們已經痛下決心,投入了歷史上最大的治理力度。2016年年底以來,東莞全面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战,將截污次支管網建設作爲主战場,目標是解決管網缺口,基本杜絕污水直排河湧的現象。2018年,全年新建截污管網超過1500公裏,長度爲歷年之最。而對於大氣污染,我們嚴格執法,對路面交通污染進行專項治理,對“散亂污”企業進行了全面治理,去年4月份打響了藍天保衛战。着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大城市“六亂”整治力度,去年鐵腕治理歷史違法建築超千萬平方米,基本實現新增違建“零增長”。同時,我們將加快贛深客專東莞段、穗莞深、佛莞惠等建設,加快推動東莞地鐵1號线全线开工以及虎門二橋等過江通道建設,推動實現與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內點對點通達。

  二是實施發展空間拓展工程。首先是強有力地推動“三舊改造”。經測算,東莞有400多平方公裏的建築土地可以進行改造,有些可以通過全面拆除,有些則可以通過保護去提升完善。我們還將重點推進東莞火車站、虎門高鐵站、東莞汽車總站等TOD綜合开發,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建一批軌道物業,引導市民在交通的聚集點居住。2001年开始,東莞規劃建設了松山湖,如今松山湖集聚了華爲等一批大企業,我們要總結松山湖的發展經驗,規劃建設更多大平台。其中,我們將大力推進濱海灣新區建設。濱海灣新區已經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我們爭取將濱海灣新區納入國家更高發展平台,推動與香港合作开發建設濱海灣新區,把濱海灣新區建設成爲東莞新一輪對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三是實施產業體系升級工程。從創新驅動的角度考慮,東莞最近規劃了五大領域十大重點產業,包括電子和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抓住企業這一創新的主體,充分利用周邊地區的創新力量,通過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規劃布局,以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爲契機,來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水平。另外,東莞要將過去的人口紅利過渡到人才紅利。如今東莞有500多萬產業工人,但受過培訓的不多,希望通過政府引導,全面提升這些產業工人的技能和學歷水平,這在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通過學業和技能培訓,預計產業技能人才比例將達到30%,再過三年就超過50%,達到德國的技能人才佔比水平。

  四是實施基層基礎強化工程。東莞人口結構特殊,在常住人口裏面外來人口佔了約75%,是全國比例最高的,另外我們產業工人大部分都是外來人口。總書記到廣東代表團要求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其中之一就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東莞在這些方面有基礎,總書記也肯定了。特別是近年來,東莞着力提升基層治理信息化水平,推動“智網工程”建設,完成“二標四實”基礎信息採集,基本摸清全市實有人口、房屋、單位及設施等情況,爲社會治理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撐。2018年,全市治安形勢進一步好轉,呈現出“三降三升”的良好勢頭,其中全市刑事立案數同比下降9.08%,“兩搶”發案數同比下降77.55%,命案發案數同比下降25.2%。我們將着力做好創新黨領導下的基層協同共治機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战略、推動次發達鎮村發展等工作,不斷強化基層基礎。

  五是實施民生福祉增進工程。一個地方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爲了人民。東莞的民營醫院發展得很好,是全國的典範,現在布局發展片區醫院和專科醫院,都是爲了全面提升東莞的醫療水平。在教育方面,我們要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和民辦教育的水平,通過政府的幫助、引導、支持去把大量的一般水平的民辦學校提升起來。同時,今年將新建擴建一批公辦學校,新提供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和補貼學位16萬個。

  六是實施重點改革突破工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开放,以改革的思維和手段解決一批歷史遺留問題,破解發展的制約和阻礙。包括深入推進廣東省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在不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不增加管理層級、不降低基層發展積極性的前提下,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最大程度激發市直管鎮體制活力,等等。

  東莞IPO:從“真空”十年到一年10家

  人民日報、證券時報: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東莞板塊”增速緩慢,與廣州、深圳等周邊城市差距較大,甚至出現過“真空期”,但近幾年東莞上市公司數量开始提速,目前已經有27家,請問是什么因素讓東莞板塊开始加速?資本市場對東莞企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什么作用?

  梁維東:要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金融的參與和支持顯得相當重要,有時候甚至起着決定性作用。雖然東莞企業的IPO從絕對數來看,總量不佔優勢,但我們的企業對IPO的需求相當強勁,而且呈現出加速爆發的態勢。

  爲何我們資本市場的“東莞板塊”不佔優勢?過去東莞的經濟結構主要以“三來一補”爲主,“三來一補”的企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兩頭在外,研發和運營都不在東莞本地,而且當時的民營經濟發展仍不夠成熟。所以在起步階段,這樣的經濟結構對東莞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存在較大制約,甚至在1997年以後連續十年都沒有企業上市。那時東莞也處於轉型的陣痛期,金融危機之後,東莞曾經出現過負增長,但我們一直堅持通過用好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010年以後,東莞陸續出台政策,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外資轉內資,“三來一補”轉企等。2017年,東莞一年就誕生了10家上市公司。2017年市政府一號文件推出了“倍增計劃”,2018年我們進一步深化,出台“高質量倍增十條”,加快優質資源向優質企業流動。2018年,東莞規上工業倍增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3.1%,工業增加值增長12.3%。實踐證明,倍增企業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引領了經濟穩定向好的態勢。如果加強對這些倍增企業的引育,其中肯定會有不少企業將成功走向IPO。

  此外,在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方面,東莞的國有控股金融企業衆多,擁有完整產業鏈條,除了保險,銀行、證券、信托業態門類齊全,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最近也提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國有金融企業實現倍增,力爭做到金融機構自身發展與金融機構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的“雙提升”。

IC Markets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全景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