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誓必要打擊「中國芯」(晶片)國產化大計,不惜主動推翻全球化、違背自由貿易規則,全面圍堵中國取得先進晶片及相關設備。繼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晶片與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後,更積極拉攏盟友聯合行動,以加大圍剿力度。其實,美國本就沒有足夠的晶片製造能力,如此趕絕中國,非但兩敗俱傷,全球經濟發展亦會被拖慢,企業在技術與產業鏈的半球化趨勢下,生意愈益難做,研發投入亦難維持,最終不見得有贏家。

在數碼經濟年代,生活、製造、資訊、消費等各領域,皆朝向電子化、智能化發展,當中涉及大量數據分析、應用人工智能、超級電腦、監控系統等,都離不開對晶片的應用。最基本、最易說明的例子乃極為普及的智能手機。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一直帶領世界潮流,其功能的多樣化、運行速度之快,讓其成為科技業王者。不過,後起的南韓三星、中國的華為、小米等廠商都在追趕,證明技術研發也許存在先後之分,卻無國界之別。

另一例子乃汽車產業,在電動化趨勢之下,智能汽車的應用也是離不開以「芯」取勝,而在電動車研發和產銷方面,中國誠然已建立全球領先地位。面對核心製造業備受中國的挑戰,美國選擇以科技霸凌的手段打壓中國,誓要壓住中國發展,換取時間強化自身競爭力,鞏固霸權。

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傳來美國在國際上拉幫結派,找來更多盟友加入圍堵華芯行列,實不讓人意外。日本與荷蘭若然都加入美國的禁售陣營,停止向華出售先進半導體設備,基本上是政治多於商業決定。事實上,日、荷企業都在反對相關禁售做法,若然政府堅持投美所好,首先見到的是其重點企業將失去中國這大客,生意景氣難維持,將影響企業資本開支籌劃,最終拖慢研發進度,削弱競爭力。如此損人害己亦要為之,全因美國推動的意識形態之爭作祟,不惜損害全球利益、背棄自由貿易,這些舉動正正就是每次世界戰爭前分裂與保護主義冒起的徵兆。

為了反制,中國正考慮限制太陽能電池技術出口,實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是者,對於正在推動本地太陽能產業急起直追的歐美經濟體而言,誠然是一大打擊。這樣下去,全球貿易將明顯縮量,過去數十年奉行自由貿易,善用全球化資源、優化產銷、維持低物價、將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條件將被顯著削弱。歐美經濟將面臨更大的衰退與通脹風險,而中國的疫後復甦之路亦充滿不明朗因素。

中美經濟戰已沒有回頭路。晶片既被喻為「新石油」,科技必然是兩強較勁的主戰場。不過,有別於石油受資源產地所限,技術研發本無國界之分,來自西方聯盟的圍堵,實改變不了中國實現晶片國產化的決心,愈是艱難,將會愈見到中國以更大的努力來加快打破技術瓶頸,惟美國肆意破壞自由貿易規則,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破壞,只怕無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