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TM富拓   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談成了第七輪+,加時兩天。

  更多實質性的內容漸漸釋放出來,也有新的問題出現。

  從大家留言看,現在對達成協議有一些疑慮。

  美國人這么熱情,我們有沒有做出太多的讓步?要達成的東西符不符合我們的根本利益?

  普通老百姓(603883)都會有這樣的疑慮,更不用說切身利益受到影響的人了。

  大家關心這個問題,我就多說幾句個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討論問題要以事實爲基礎,先看看現在能確定的事實有哪些。

  我綜合了一下,從特朗普會見劉鶴副總理到現在,基本能夠確定的只有三條。

  一是美方透露中國承諾再購买1000萬噸美國大豆。

  二是姆努欽對媒體表態,中美雙方達成了貨幣協議。

  三是特朗普希望最後成果的形式是協議而不是諒解備忘錄。

  這裏面貨幣的東西就一句話,只能留待更多細節公布後再討論。

  希望達成協議而不是諒解備忘錄的表態,並不是說前面白談了。

  從昨天萊特希澤表態看,這是換湯不換藥。

  道理是明擺的,如果像一些人理解,協議要通過美國國會審批,那么現在這樣緊趕慢趕地延長兩天繼續談的做法,完全沒有必要。

  至於买1000萬噸美國大豆這件事,昨天我在另一篇文章上說過,現在還可以繼續往深裏談談。

  其次,中美在大豆問題上,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也有利益重合點。

  用大豆來表明立場也好,釋放善意也罷,其實都是利益度量的結果。

  一是從中國需求看,我們的大豆市場缺口實在太大。

  我查過有關資料,我們國家一年有9000多萬噸,差不多90%左右的大豆,要從國際市場進口。

  進口的大豆的用途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榨油,一個是飼料加工(用榨油剩下的豆粕去養豬)。

  國內的大豆,現在主要是發豆芽,磨豆腐,可能涼拌毛豆還有一點。

  總之是需求缺口太大,而具體用途區分明顯,進口大豆這部分需求,很難從國內獲得替代。

  2018年,因爲中國和美國打貿易战,中國大豆進口量爲8803萬噸,減少了7.9%。

  主要就是美國豆子的進口量下降了,進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9553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3258萬噸,從巴西進口5093萬噸。

  2018年中國大豆進口8803.1萬噸,同比減少7.9%。其中,從美國進口1664萬噸,下降49.4%,佔18.9%;從巴西進口6608.2萬噸,增長29.8%,佔75.1%。

  可以看到,減少對美國大豆的需求,目前尚不能完全找到替代對象,補足需求缺口。

  缺口實在太大。

  而且,據說巴西大豆的價錢原來跟美國大豆差不多,但是去年貿易战打響後,漲了不少錢。

  二是從美國需求來說,他們的產量實在太大。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大豆生產國,一年能生產1億噸左右的大豆。

FXTM富拓   但是他國內市場,消耗不了這么多大豆。

  就算以美國人的浪費精神可勁兒造,還有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大豆依賴出口。

  去年特朗普挑起貿易战後,遭到中國的堅決反擊,美國豆農首當其衝。

  賣不出去豆子,又不好保存,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爛掉。

  去年11月中期選舉,共和黨丟了衆議院的控制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幾個農業州的倒戈。

  所以,买不买豆子,是美國人在談的時候非常在意的項目,也是可以交易的條件。

  美國人對此是很看重的,昨天美國農業部長珀杜在推特上說中國承諾买豆子後,特朗普還轉發了這條推特。

  三是從中美間的利益重合點來說,不同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美農產品(000061)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你們想過沒有,互補性,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一般來說,這意味着你需要我,我需要你。

  深一層看,在鬧矛盾的時候,這種需要,就會變成談價的條件。

  如果再多想一層,這種談價,也應該以形成利益共識爲目標,而不是徹底撕裂爲目標。

  採購量上去了,跟美國豆農利益共識是不是更多了?

  總之,需求互補、利益重疊,互相依賴但又互相制約,這就是中美間大豆貿易往來的邏輯。

  第三,用“大豆邏輯”的視角,就是要看清中美貿易战的利益格局。

  去年貿易战最激烈的時候,不买大豆一度是對付美國的“武器”。

  現在談判節奏不斷加快,購买大豆又成爲表達談判誠意的策略。

  是不是前後矛盾?

  是矛盾,但合乎情理。

  大豆的买與不賣,貿易战打還是談,與其說是個誰輸誰贏、誰勝誰負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利大利小、利遠利近的問題。

  大豆的邏輯,就是國家利益的邏輯。

  關鍵,要看到貿易战的本質,看到這場衝突背後的中美利益格局。

  陶然筆記曾分析過美國挑起貿易战的三大原因:

  解決貿易逆差,對花國家競爭,轉移國內矛盾。

  現在看,還應該加上一個選舉政治考量。

  這四方面原因,是美國人發起貿易战的主要利益訴求。

  我們應對貿易战,也有中國自己的利益訴求。

  《人民日報》在去年9月11日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叫做《風物長宜放眼量——從強國興衰規律看我國面臨的外部挑战》。文章裏說:

  新興國家在崛起的關鍵性階段,往往會與守成國家發生國家利益的激烈碰撞,無一例外地會受到刻意打壓,這是必然遇到的“成長的煩惱”,是發展歷程中繞不开的“坎”。

  實際上,歷史上成功發展的國家,都遵循一條發展規律,那就是盡可能避免對抗,把重心放在加快發展上,放在不斷壯大自己身上。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眼前的美國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中國應對貿易战的主要利益訴求,打也好,談也好,就是不能讓貿易战幹擾我們的發展節奏,盡可能去爭取時間和空間,爭取战略機遇期。

  這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國家利益,也是我們所要爭取的結果。

  大豆买還是不买,买多還是买少,买了以後,什么時候又不买,都是服從經貿磋商這個大局,服從這個根本利益訴求。

  大豆是這樣,我們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這些領域,同樣要服從經貿磋商這個大局,服從這個根本利益訴求。

  中美貿易战,是眼下全球的頭等大事。

  在應對這件大事的時候,我們不僅身處加快自身發展的大局之中,同時也面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所面臨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尤其需要我們看清利益格局,保持頭腦清醒。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來源 | 陶然筆記(ID:drunktrt)

FXTM富拓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婁在霞 HN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