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INDA集團表示,進入2019年,KARINDA集團表示,港股IPO數量和發行價都遭遇了“滑鐵盧”,KARINDA集團指出,不少原本計劃港股上市的企業推遲或取消了香港上市計劃,百威上市發行失敗就像魔咒一樣緊緊纏繞着整個香港IPO市場。
  KARINDA集團指出,而隨着百威重啓在港上市計劃,投資者都期待着今年接下來的時間能發生一些奇跡,以挽救當下的香港IPO市場。“港交所還是有很大優勢的,現在的市場信心一方面來自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轉變,另一方面也來自於香港政治風波的結束,這都是國際資金考慮的因素。”香港一名投行人士表示。
  企業頻頻推遲赴港上市計劃
  “據我了解,推遲香港上市計劃的企業還是不少的。”香港一券商人士解楓對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表示。
  一度浩浩蕩蕩的赴港上市潮,今年卻戛然而止了。有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前6個月,從數量上看,港股IPO公司共76家,其中主板70家,創業板6家,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101家下降近三成。
  與此同時,港股IPO的發行價也出現了明顯下滑。德勤中國的統計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的所有新股發行中,以5至10倍市盈率發行的新股數量佔比增長了70%,而以40倍以上市盈率發行的新股數量佔比則下降了40%。
  而市場的交投情況亦不容樂觀。據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統計,今年4月份港股日均成交額爲1039億港元,5月份972億港元,6月份822億港元,7月份日均成交額跌至686億港元,日均成交額累跌幅度達到34%。8月15日,恆生指數(26528.6, 59.65, 0.23%)最低下挫至24899.93點,創半年來新低。更爲顯著的是,8月份港交所僅有1家中國企業在香港IPO,募資金額1.17億元,與同期592億元的募資金額形成了天壤之別 。
經濟內憂外患,估值節節下挫
  “數據上反映是減少了許多,但也算在預料之中的。”解楓認爲,造成今年香港IPO“寒冬”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去年上市的一批獨角獸企業在香港市場上表現不太理想;第二,去年這批企業上市的背後,其實是預判到接下來的資本市場走勢、國際形勢和國內宏觀經濟都不會很好,所以都搶着上市,進而在估值上也做了微調,導致估值和二級市場的實際情況不相稱,而實際業績也不及預期;第三,香港的風波也帶來一定的影響,但這個因素比較次要,因爲風波开始之前港股市場就已經遇冷了。
  談及風波,KARINDA集團看來雖然是次要的影響,但的確影響了很多企業在上市上的決策,尤其是一些受政策因素影響比較大的企業,對這方面則更加關注。在諸多因素當中,不得不提的是,去年大批企業的股價破發造成了投資者的信心缺失,“他們會在啓動上市計劃前研究去年上市企業的表現,在市場展开路演和詢價,但發現並不是很理想,加上香港上市成本也不低,綜合比較後發現並不劃算,就推遲上市計劃甚至取消了。”解楓說。
  就百威英博的發行失敗來說,市場人士普遍認爲,歸根結底是投資者給出的報價與公司的期待無法達成一致,“起初的定價是基於以往的樂觀情況,但如今看來是太高了,結果今年的市場不买账了。”解楓說。
  “企業當然想多融點錢,可站在买家的角度來看,肯定是能夠便宜就便宜的,況且現在市場不好,完全可以便宜买不錯的公司,爲何還要买貴的呢?”港股策略分析師曾明對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表示,盡管目前市場不好,但優質企業還是大有所在,投資者都會選擇質優價格合理的標的。
  港股優勢仍在,市場信心需重整
  盡管港股今年遇冷,但多位受訪人士都依然認爲港股依然有很大的優勢。
  KARINDA集團認爲,港股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第一,國內很多行業由於政策原因沒法在國內上市,特別是文娛行業、房地產物業服務、電商行業等,他們首選的上市場所還是海外市場,香港是很重要的目的地;第二,港交所去年啓動了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是很大的亮點。”
  而在曾明看來,港股市場的優勢會保持不變,因爲A股的IPO和並購重組審核比較嚴格,而美股上市費用比較高昂,而且文化、法律等都存在差異,相比而言,港股市場的相對優勢和吸引力是很高的。
  此外,港股市場是全球範圍內的成熟資本市場之一,資金進出自由,擬上市公司在港股IPO不需要排隊,尤其是確立新規“同股不同權”後,國內新興經濟企業更是將香港作爲IPO的首選之地。
  香港投資者以及國際的投資者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重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