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恐懼,尤其是那些既抓不着又摸不着的東西。比特幣創造了許多財富神話,參與其中的人坐享其成,未能擁抱的人自然捶胸頓足的。任何新鮮的事物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就如當年的互聯網技術一樣。也許對某些人來說,痛恨的不是比特幣,而是它背後技術可能奪走的蛋糕,畢竟人們厭惡失去。
 
 
有人比喻說:“我手上現在有一張面值100的人名幣。誰點贊我就給他。 但是需要在評論裏面猜出這張錢的編號才行。 比特幣=這張錢 ;猜編號=挖礦---誰最快猜出來就是誰的。後來猜到的沒有”
 
實際上簡單的理解:其實就是比特幣系統每10分鐘放出25塊錢【這個階段,4年裏】比特幣,但是是在系統加密账戶裏的,密碼跟普通銀行一樣是加密的,但是破解難度相當高,比一般銀行高出幾個數量級,密碼相當復雜,挖礦就是在猜密碼,系統會根據當前所有挖礦機的計算能力調節這個密碼的破解難度,難度就控制在總算力在【大約】10分鐘之內能破解出來,結果就是看哪個挖礦團隊先計算出來——猜對那個密碼,先猜中的就有獎勵25塊,後猜中的沒有,就是這個意思。
 
最初的時候,我們用電腦CPU就可以挖到比特幣,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就是用他的電腦CPU挖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創世區塊。然而,CPU挖礦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的比特幣挖礦是ASIC挖礦和大規模集群挖礦的時代。
 
回顧挖礦歷史,比特幣挖礦總共經歷了以下五個時代:
 
CPU挖礦→GPU挖礦→FPGA挖礦→ASIC挖礦→大規模集群挖礦
 
挖礦芯片更新換代的同時,帶來的挖礦速度的變化是: CPU(20MHash/s)→GPU(400MHash/s)→FPGA(25GHash/s)→ASIC(3.5THash/s)→大規模集群挖礦(3.5THash/s*X) 挖礦速度,專業的說法叫算力,就是計算機每秒產生hash碰撞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手裏的礦機每秒能做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算力。算力就是挖比特幣的能力,算力越高,挖得比特幣越多,回報越高。
 
在比特幣的世界裏,大約每10分鐘會記錄一個數據塊。所有的挖礦計算機都在嘗試打包這個數據塊提交,而最終成功生成這個數據塊的人,就可以得到一筆比特幣報酬。
 
最初,大約每10分鐘就可以產生50個比特幣的比特幣報酬。但是該報酬每4年減半,現在每10分鐘比特幣網絡就可以產生25個比特幣。 而要成功生成數據塊,就需要礦工需要找到那個有效的哈希值,而要得到正確的哈希值,沒有捷徑可以走,只能靠猜,猜的過程就是計算機隨機hash碰撞的過程,猜中了,你就得到了比特幣。
 
另一種挖礦的形象比喻在比特幣網絡中,負責記錄比特幣交易信息的角色被稱爲“礦工”。
 
平均每隔十分鐘,礦工們都會講交易記錄打包存儲到一個新的區塊中並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獎勵,這就叫做“挖礦”。挖礦是將一段時間內比特幣系統中發生的交易進行確認,並記錄在區塊鏈上形成新區塊的過程,挖礦的人叫做“礦工”。幣姐解釋簡單說來,挖礦就是記账的過程,礦工是記账員,區塊鏈就是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