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於比特幣顛覆了傳統的中心記账,因此成爲對衝基金、風險基金追逐的熱點,幣值從2010年5月至2018年1月出現爆發式上漲,從每個0.021美元瘋狂上漲至每個兩萬美元。但在近期,比特幣接連上演“大跳水”,2018年11月14日幣值兌美元下跌了648.75美元,跌幅高達10.36%;11月20日比特幣跌破4100美元,跌逾16%;11月25日跌破4200、4100、4000、3900、3800、3700、3600、3500美元8道關口。在比特幣跌勢帶動下,加密貨幣集體下挫,瑞波幣、以太幣等一周內跌幅超過25%,說明資本投資風向發生轉變。
 
 
比特幣究竟能否成爲一般貨幣?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洞悉比特幣的本質。衆所周知,一般貨幣的首要功能是價值度量,比特幣的幣值波動過於劇烈,不是一種有效的價值衡量媒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比特幣本身“去中心化”、分布式記账的核心架構,從根本上決定了其不能成爲一般貨幣。
 
勞動創造價值,其實資本也在創造價值。資本具有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不具備的槓杆效用,通過未來預期收益的折現,撬動相關要素投入,使得擴大再生產成爲可能。正是基於此,貨幣需要隨着生產的擴大、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供給。比特幣顯然不具備資本金融的槓杆效用,因爲其總量是恆定的2100萬個,且生產速度每4年減半,不能隨着經濟發展穩步增加,無法爲實體經濟提供擴大再生產的貨幣支撐。
 
真實世界的信用體系由交易主體締結的契約構成,由於信息不充分、交易主體有限理性,初始契約並不完美,需要根據交易演進動態調整,該過程也是信用體系強化的過程。正是由於信用體系建立的基礎是信息不充分和交易的有限理性,由此促成風險投資和價值投資的興起,支撐新技術、新經濟、新產業的價值發現。與此相反,比特幣將交易信息固化爲一段無法篡改、可溯源的區塊,意味着契約無法動態調整,喪失了試錯、容錯機制,資本的價值發現作用以及風險投資等價值挖掘機構均無法存立。
 
依托貨幣資本預付制,資本伴隨社會生產、擴大再生產而動態循環,並不斷增值。換言之,只有資本增值,實體經濟的循環才能周而復始地運轉。若以比特幣作爲支付媒介,社會生產的循環將不可持續,一方面是因爲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無法衡量資本是否增值,最終導致生產無法進行;另一方面是因爲比特幣存在支付延遲。比特幣網絡平均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每個區塊大概能存放600至700筆交易,在網絡擁堵的情況下,一筆轉账交易需排隊等待若幹個區塊之後,才能被打包確認。幣值不穩定疊加支付延遲,導致交易各方均可能會出現完全隨機式的盈利和虧損,這在正常的商業邏輯中是不可接受的。
 
幣值不穩定、數量恆定這兩類問題,分別可以通過監管對衝基金和風投基金、放开總體數量管制來解決,但比特幣交易不可逆產生的容錯機制欠缺、算法冗余產生的資源浪費、共識機制產生的底層信用薄弱等問題,內生於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架構,是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這才是決定比特幣無法成爲一般貨幣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