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今年開局本來不錯,誰知Omicron來襲,令港、深、滬、京等主要城市相繼陷入停擺狀態,加上俄烏衝突激化東西對立及全球通脹,內外挑戰令次季經濟未許樂觀。不過,愈是艱難,愈大挫折,愈能展現一地經濟的韌性。中國經濟要承壓而上,須善用財政及貨幣政策實現穩中見韌,化解危機,迎來更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台階。

雙策引擎中,當前中國的財政政策空間充裕,原因之一乃當局成功穩定物價,通脹壓力相對歐美溫和;其次是過去兩年當局主動為內房、金融及網絡平台經濟等主要板塊進行大規模去槓桿、消泡沫、除隱患(金融系統性風險)。

至於貨幣政策,沒錯,隨着美國將大舉加息及縮減買債,美國利率回升,令中美息差收窄,甚至一度倒掛,若中國大舉減息刺激經濟,將加大走資壓力,令人民幣空前受壓,變相限制本輪中國放水穩經濟的力度。故見本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未如期下調,全面降準放水規模亦遜預期。惟須留意,人行同時以其他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包括今年以來加快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所投放的流動性效果更勝降準,更直接惠企利民,同時避免對匯率添壓,也說明雙策操作具空間與靈活性。

此外,中國經濟的韌性,還體現於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力。這些年努力建立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配以全國高效的物流網、互聯網與通訊基礎,供應鏈能自給自足且服務14億人口的市場,內生動力支持製造業升級轉型,以及電子商貿、數碼經濟等發展。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擁有這股經濟實力的,可謂絕無僅有,更讓美國感受到威脅。

值得留意,近月中國開始放寬樓市調控,可視為刺激政策的風向儀。樓市活力重現將有助撬動資產價格和財富效應。事實上,圍繞出口、投資與消費這3大領域,中國的服務業和消費市場發展相對滯後,潛力甚大。隨着相關法規完善,消費金融整頓到位,未來有望成為一大「吸金池」。

當然,中國經濟的重心內移,以抵銷外部挑戰的衝擊,但不等於要自我孤立關門鎖國。做好內部大循環,是為更大程度發揮內外「雙循環」戰略的先決基礎。畢竟經歷這場世紀瘟疫,各地政府都為振興經濟而苦惱,中國若能提升開放水平,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為區內貿易夥伴帶來增長與機遇,那來自美國只管破壞分裂、不事生產的政治圍堵,自會不攻自破,中國在全球崛起的趨勢亦難以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