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國相繼公布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美國ISM製造業PMI創2020年6月以來最低,且新訂單指數連續第二個月低於榮枯線;歐元區製造業PMI創2020年6月以來最低,新訂單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低於榮枯線,產出指數為2020年5月以來最低,成品庫存上升幅度為資料統計25年以來最大。

中國官方製造業PMI低於榮枯線,其中生產和新訂單指數皆再度緊縮;台灣中經院製造業PMI中斷連續24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並創下2012年7月指數編列以來最大單月降幅,其中新訂單指數僅有36.6,連續四個月緊縮,且為2020年6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歐美消費重心持續由商品轉向服務,導致終端商品需求明顯降溫。在消費端仍在下修所遭遇的產業情境將更為艱困,觀察已陸續公告的台股主要IC設計公司,多數第2季庫存天數維持攀升趨勢,且對於第3季營收展望多在雙位數營收季減,後續則是觀察未來幾個季度來自於晶圓代工廠的投片量可否有效下滑,才有利於加快結束調整腳步。

另一方面,今年來受惠缺料緩解的網通、工業電腦族群營運及股價表現都相對突出,不過據研華最新的法說展望,BB ratio從1.2~1.3逐月走低7月已經來到1.06。依照過往經驗,該指標低於1.1之後的三到六個月,公司屆時營運將呈現放緩跡象,意味著現階段新接訂單呈現入不敷出,因此相關族群股價位居高檔投資人還是要留意後續風險。

iPhone受到景氣下行的影響性相對輕微,雖然近期包括高通或聯發科(2454)皆對於今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進行下修,預期將跌破13億支規模呈現年減,其中主要來自於非蘋陣營的下滑,我們預估非蘋手機全年出貨約10.5億支,年減6.25%;蘋果全年出貨約2.3億支,相較2021年持平至微減。

特別是根據市調機構或通路訪查,iPhone 14首批備貨量約9,000萬支高於去年同期的8,800萬支,相較電子產業下半年前景不明下相關供應鏈訂單掌握度高,可望資金受到青睞。不過還是要提醒投資人,過往蘋概股操作主要在7月至新機發表會前後,後續則再觀察第二批備貨狀況,才能判斷股價續航力。

(作者是第一金投顧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