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人口數據,2022年末全國總人口逹到14.1175億,較2021年末減少85萬人,是1962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作為人口大國,「人口紅利」一直被視為內地經濟高速發展發動機,隨着出現負增長拐點,人口紅利可能逐漸消失,對內地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備受關注。

其實,從全球各國的經驗來看,人口趨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很多考量因素,除了人口規模,人口結構和產業體系也很重要。出現人口負增長,也不一定會造成經濟負增長。

追溯人口發展趨勢,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人口負增長是必然結果。日本、南韓和歐美等國都有相似的情況(不統計移民人口)。自從2016年以來,內地每年的淨增人口數都在持續減少,從2016年的906萬人持續跌至2021年的48萬人,再到2022年的負增長85萬人。

人口負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生率低,其中涉及生育意願下降、婚育時間延遲、育齡婦女人口減少,甚至樓價高企、育兒成本上升等問題。去年全國出生人口956萬人,出生率0.677%,再創新低,人口出生率連續3年跌破1%。2016年曾出現反彈勢頭,主要是在「二胎」政策推動下,當年新出生人口達到1,883萬人,但之後出台的三胎政策則沒有掀起波瀾。

人口趨勢對經濟的影響有很多因素,除了總量,還看重人口結構。當老年人比年輕人多,將面臨人口結構性失衡問題。目前內地已經進入中年社會,再過10至20年,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愈來愈嚴重;另外,地域結構、男女比例也是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的重要因素。

與其他國家相比較,內地的情況最特別之處在於人口基數非常大。超大規模的人口,齊全的產業體系,在這種勞動力供給情況下,人口紅利不會因為現在人口總量下降便即時消失,將有更多空間消化人口結構的轉變,可以更好針對人口變動對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影響,作出積極應對,也可以借鑑國外應對經驗,例如推出更多鼓勵生育的優惠政策、鼓勵女性就業、延長退休年齡、引入人才等,同時推動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等措施來適應人口負增長的影響。

在人口結構轉變的過程,個別產業可能會因而受惠,例如面對人口老齡化,醫藥行業將是重點發展方向,醫藥板塊及銀髮產業將迎來新機遇;產業自動化以提高人均生產效率也是大勢所勢,工業機械人等科技行業也將受惠;經濟的轉型也會推動成人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任何制度和政策的變化,都可能給投資市場帶來新的契機。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 鄧聲興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