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第二季增速放緩是客觀的事實,絕不是內媒所謂外界刻意「唱衰」之說,就連昨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坦承,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且外部環境複雜嚴峻,正正說出目前內地經濟的困難。當局表明將因應情況優化內房政策,並全方位擴大總需求。期望官方擺出鮮明的旗幟,合眾之力打好這場信心保衞戰,及時推動經濟重納穩定增長的軌道。

市場信心對總體經濟的表現影響甚大,信心低落,居民不願花錢、企業不願投資,職位減少,影響就業市場;貸款需求疲弱,信用市場猶如被凍結,銀行的資本既放不出去,經濟一直轉差,企業收縮甚至倒閉,銀行發放的貸款收不回來風險也會愈來愈大,未及控制的話,最終這把火會燒至金融體系,後患無窮。如此這般惡性循環持續,經濟將陷入衰退甚至蕭條的局面,可見「信心」二字值萬金,也是「穩經濟」工作成與敗的關鍵。

當前內地經濟競爭力猶在,居民口袋其實也不至於缺錢開飯,但經濟景氣下行壓力愈來愈大,皆因信心不足。一來,3年的新冠疫情、「動態清零」下,不少企業受創甚深,首季經濟純粹由極不正常的超低基數正常化所帶動,到了第二季經濟增長放緩的現象,其實來得不意外,畢竟企業重振業務需要時間。疊加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世界產業鏈正在重構,影響在華外資經濟活動,且歐美等外部需求也疲弱,而人民幣走弱,亦削弱外資對中國資產的需求,內地資本市場不振,誠然也不利企業投融。內、外需求表現疲弱,正對整體經濟造成巨大的下行壓力。

另一方面,地方財政與內地債務同時不斷發酵,前者影響政府帶動投資支撐經濟的動力,後者則加大金融風險,兩個重大隱患皆不利穩經濟任務,必得正視。如今中央已明確表示,會因應新形勢優化內房政策,重點應該是盡快恢復房地產市場正常的銷售流轉,讓企業恢復正常的現金流;至於地方政府財政,實際上中央也有足夠的條件去除隱患,且看短期兩者會否有令人鼓舞的政策消息出台。

要打好這場信心戰,民營經濟擔當着重要的力量,故有上周公布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31條》意見。民企僱用了大量勞工,也涉及千千萬萬的小微個體戶,對就業市場穩定舉足輕重。設法盤活民企投資,對刺激需求及創造職位,可起四両撥千斤之效,問題是要重建民企對產業政策的信心,當局得盡快推出有力的措施來支持,這包括在完善產業法規後,鬆綁過嚴的監管,尤其是涉及新經濟領域的企業,好讓企業發揮潛力,提振人心,打通經濟脈絡,始有望穩住經濟大盤。

內地經濟當前的信心危機,威脅不亞於疫情,處理不好,惡性循環影響非但經濟與民生,更涉及內部穩定及國際地緣政治,必得謹而慎之,快狠準出招「拆彈」。再拖拉多一、兩季,錯過止跌的關鍵時刻,只怕明年的日子會更難捱,後續的爛攤子將變得更難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