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和太陽能產業迅速崛起,切合歐美的環保的風潮。然而,西方同時憂慮廉價中國貨會威脅本土產業的生存空間,把能源轉型重要戰略物資之控制權拱手讓予意識形態不合的中國。果不其然,消息指,現屆美國政府正醞釀提到中國進口電動車、車用電池組件和太陽能發電組件的關稅。

新能源車及太陽能對中國意義重大,花旗指,內地經濟正進行「去房地產」轉型,中央冀創科、先進製造及現代化基建來接力。

礙於內房對內地經濟貢獻一直高,以上論調一直受到經濟學家質疑,增長動力「青黃不接」下會使內地經濟經歷不小的陣痛。花旗卻認為,新興產業的規模可能與房地產規模匹配,鞏固中國的「世界工廠」招牌,的地位。

不過,消息指,華府近期再度辯論如何修正中國貨的進口關稅,對象包括電動車,暫時目標是明年初作出結論。

即使據報當局亦考慮為一些戰略意義不大的中國製消費品調降關稅,面對戰略支柱產業隨時再遭打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昨日批評,這是「美式保護主義」的升級版,中方堅決反對。

更巧合的是,近年飽受歐美技術封銷的內地昨日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取代2020年的版本,乍看榜上技術減30項,但納入軍民兩用,其中「稀土提煉、加工、利用」屬禁止出口,跟晶片製造、機械人製造和宣紙等另外23項技術並列。
7%。

事實上,鑑於中國電動車早就被美國加徵25%關稅,而且去年生效的《降低通脹法案》(IRA)已將中國製部件達到一定比例的電動車排擠出購置稅優惠,門檻並會逐漸提高,市場人士相信,華府再加稅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很小。

單看基本面,滙豐環球研究相信,電動車定價及去庫存壓力依然存在,廠商年底降價促銷或將持續,但考慮到鋰價調整會改善電池成本,或局部緩和競爭下的盈利壓力,推薦比亞迪和理想,評級均為「買入」,目標價比周三收市分別高95%及68%。

滙豐看好內地電動車滲透率明年再提高,意味戰略產業有內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