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匯率:日元匯率波動與日元貿易結算比例的變動情況
 
二战後,日元匯率經過短暫波動,逐漸穩定在360日元/1美元的水平上,日元兌美元的固定匯率一直維持到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前。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固定匯率制度的根基开始動搖,史密森協定後日元升值到308日元/1美元。1973年2月14日,日本正式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從此日元對美元進入了波動升值時期,從1973年初的300日元/1美元升值至1985年初的250日元/1美元,這期間日元對美元雖然出現了幾次大幅貶值,但總體趨勢仍是升值的。
 
1985年9月,美、日、英、德、法各國財長籤訂“廣場協議”,爲了控制美國的貿易赤字,各國同意對外匯市場進行幹預,各國貨幣對美元升值。此後,日元進入了升值通道,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從1985年的240日元/1美元左右升值至1988年的120日元/1美元,大約升值了一倍。此後,日元匯率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但是受泡沫經濟崩潰、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等事件的影響,日元經歷了幾輪較大幅度的升值貶值周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日元進一步升值,於1995年4月達到最高位(79.70日元/1美元),此後日美聯合幹預匯率,日元开始貶值,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日元一度貶值到1998年6月的140日元/1美元,隨後开始反彈。
 
2000年以後,日元兌美元匯率大部分時間在100~125的區間內運行。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隨之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發了全球範圍內資本的避險情緒,日元作爲主要的避險資產之一,大幅升值,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007年初的120日元/1美元开始逐漸下降,一度擊穿80日元/1美元的關口,後來隨着全球經濟的逐漸穩定,日元幣值慢慢回落。2012年安倍晉三當選日本首相,推崇以貨幣寬松、財政刺激和結構性改革爲主要內容的“安倍經濟學”,日本銀行开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受此影響,日元於2013年开始進入了貶值通道。
 
 
(二)日元貿易結算比例的變動
 
 
日元國際化开始後,日元在日本對外貿易中的使用比例有所增加。進口貿易中以日元結算的比例從1980年的2.4%上升至1994年的20.4%,此後一直在20%上下波動。出口貿易中以日元結算的比例從1980年的28.9%上升至1983年的40.5%,此後雖有波動,但幅度較小。雖然1980—2004年日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使用比例顯著提升,但相對於其他工業化國家,在日本進出口貿易結算中日元所佔比例仍然偏低。表1列出了主要工業化國家對外貿易中本國貨幣的使用情況,由表可見,不論進口還是出口,日元的國際貿易結算比例是所列國家中最低的。
 
從中可以發現,在日元兌美元匯率標准差較大的時期,即日元匯率波動較大的時期,日元在進口結算中的使用比例大幅增加,而日元出口結算比例與日元兌美元匯率標准差之間的關系則不是很明顯。1980—1987年,日元匯率標准差高於平均水平,但日元出口結算比例卻先上升後下降。此外,在日元匯率標准差較小的時期,日元進口和出口結算比例較爲穩定,沒有出現大幅波動。